2018年9月25日星期二

「马拉松」联盟建立,松下正式发布全画幅微单 S1 | Photokina 2018

在世界影像博览 Photokina 2018 开幕之际,一大波相机发布扎堆涌现。

9 月 25 日,徕卡、松下、适马在 Photokina 2018 的发布会上宣布「L 卡口联盟」正式成立。随后,松下还正式发布了搭载 L 卡口的全画幅无反相机 S1 和 S1R。

和之前预测的一样,松下全画幅无反相机 S 系列会分为两个版本,其中 S1 搭载了 2400 万像素全画幅传感器,而 S1R 则是用上了 4700 万像素的全画幅传感器。两款新机均用上了松下最新开发的 Venus 图像处理引擎,机身也会用上 Dual I.S 防抖技术,支持机身、镜头双防抖协同工作。这个,跟之前 GH 系列和 G 系列上使用的有点相似。

性能方面,S1 和 S1R 搭载了松下新设计的 DFD 对焦技术,机身支持 4K 60p 视频拍摄。但在发布会上,松下官方对新机的性能参数并没有做太多的解析,很多地方也只是提到大概。

机身设计方面,松下 S1 的设计跟之前推出的 G9 有点相近,同时也有点佳能、尼康的样子。不得不说,最近发布的三款全画幅无反相机,设计都有点相似。或者你可以把这款 S1,看成是一款融入了 Z7 设计的 G9。

从官方发布的宣传图中看到,S1 继承了 G9 上标志性的横向大肩屏,控制拍照模式的转盘放到了军舰头左侧。右边除了肩屏还有一个后置转盘,肩屏前方有三个功能按键,快门前方也有一个前置拨盘。整套按键设置都保留了 Lumix 传统设计风格,方便用户上手。

两款 S1 的机身接缝,按钮,转盘均为 100% 密封设计,以保证整机的全天候防护能力。另外,两台机都用上了 3 轴 LCD 翻转屏,电子取景器的显示效果也会比之前的 Lumix 相机上用的要更好。不过,松下并没有公开这部分的详细参数,屏幕和电子取景器的详细规格并没有在发布会上提及。

S1 系列机身的接口放在了机身左侧,与此同时,这两款相机也用上了 XQD+SD 双储存卡槽的设计。这相信是继尼康之后,第二家在相机产品中用 XQD 储存卡的相机厂牌。

如果松下真的要在这个机身上做高规格的 4K 60p 视频录制和高性能连拍的话,用 XQD 储存卡来满足大数量写入需求也是可以理解的事。而且松下不像尼康一样「一刀切」,S1 系列机身也保留了 SD 卡槽,供非 XQD 储存卡用户使用,这也算是接地气的一面了。要是松下这个 SD 卡槽能支持 UHS-II 的话,那就更加完美了。

镜头方面,松下在新机发布时也公布了三支 L 卡口镜头,分布是 50mm F1.4、24-105mm 和 70-200mm。

后面两支没有公布光圈规格,而松下表示在 2020 年会有 10 支镜头补充到 L 卡口系统中。搭配徕卡在 SL 时代积累下来镜头,S1 和 S1R 一推出其实就已经有一个相对完整的镜头系统了。

的确,相比起这个资料不太完全的新机发布,松下、徕卡、适马三家联合组建出来的「L 卡口联盟」会更值得人去关注。

在这个组合出现之前,我们最熟悉的就应该是 M43 阵营了。这个由奥林巴斯和松下主导的画幅,已经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影像系统。这个系统当中不只有起主导力量的厂商,有些起步时没有太多光学积累的厂牌也加入到这个阵营中。所以你会看到,早期的大疆 Zenmuse 相机以及小蚁微单都选用 M43 画幅。

这里的原因很简单,即便新加入的厂商,能够直接用上原生镜头有很多,开发压力会比从零开始创造一个新卡口要低很多。而且,用户一开始可以选择的也有很多,不需要等镜头群壮大只有才纠结要不要买机身,厂牌的吸引力自然也大不少。

现在组建的「L 卡口联盟」也是同样的道理,有徕卡之前的积累和目前想把重心转移到无反镜头开发的适马,松下在镜头方向上的压力会变得更少。而且,这个组合最大的优势就是不需要转接,一推出就是卡口原生镜头。比起还需要通过官方转接环转接的佳能尼康,松下 S 系列镜头的使用体验,至少还能免去一些兼容性上的麻烦。

同时,结合三者之力推进的「L 卡口联盟」也能够加开系统的补完速度,面对已经有一定基础的索尼 E 卡口系统,追赶起来也能够走快一点。这个,才是抱团组建新联盟的意义。比起为完全曝光的新机,这些确实来得要吸引一点。

至于新机 S1 和 S1R,感觉上松下也在走当年 GH5 的做法。

先公布个「开发确认」或者是「不完全公开」的消息,等新机成熟之后再做真正的正式发布。或者在不远的时间内,我们就能知道 S1 系列的详细资料,包括发售时间和售价。

「买吧,不贵。」

#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:爱范儿(微信号:ifanr),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。

爱范儿 | 原文链接 · 查看评论 · 新浪微博




from 爱范儿 https://ift.tt/2DvrKJO
via IFTTT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